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44|回复: 0

数据词典:因特网(Internet)

[复制链接]

656

主题

70

回帖

2291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2291
发表于 2025-11-2 13:47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因特网(Internet) 是全球最大的、开放的、由众多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。这是因特网的一般性定义,意味着全世界采用开放性协议的计算机都能互相通信。狭义的因特网指上述网中所有采用IP协议的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,通常把这样一个网称为IP因特网。该网已注册有数万个采用IP协议的网络。在IP因特网中,TCP/ IP协议的分组可通过路由选择相互传送。广义的因特网指IP 因特网加上所有能通过路由选择至目的站的网络,包括使用诸如电子邮件这类应用层网关的网络,各种存储转发的网络以及采用非IP协议的网络。
因特网是由美国的ARPA 网发展和演化而成的,ARPA网是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。1969年美国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( DARPA) 建立了一个只有4个结点的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广域网——ARPA, 该网是为了验证远程分组交换网的可行性而进行的一项试验工程。
1972 年在首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( ICCC)上首次公开展示了ARPA 网的远程分组交换技术。当时,ARPA 网已有约20 个分组交换结点机(采用BBN公司开发的接口报文处理机IMP) 50 台主机。在总结最初的建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, 开始了称为网络控制协议(NCP) 的第二代网络协议的设计工作。随后DARPA 又组织有关专家开发了第三代网络协议——TCP/ IP 协议,并于1983 年在ARPA网上正式启用, 这是以后因特网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1983 ARPA 网被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是专用于国防的Milnet 网,剩下的部分仍称ARPA网。ARPA 网的建立,产生了网络互连的概念,即将各个独立的网络互连成一个更大的网络实体。在1972年的ICCC 会议上曾讨论过将世界上的研究网互连起来的问题。当ARPA 网采用TCP/ IP 协议以后,上述想法变成了现实,使用称为网关的网络互连设备,形成了互连各种网络的网,称为互联网。其中以ARPA 网为中心组成的新的互联网称为因特网。为区别于一般的互联网,因特网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用大写的I。事实上,因特网是多种技术发展的结果,包括将ARPA 网、分组无线网、分组卫星网和局域网连接起来的技术,将各种网络互连的网络设备——网关的概念,将IP 分组封装在更低层的网络分组内的方法以及TCP/ IP 协议等。其中网关的概念和TCP/ IP 协议是因特网的核心。从1969 ARPA 网诞生到1983 年因特网的形成是因特网发展的第一阶段,即研究试验阶段。
1983 年到1994 年是因特网发展的第二阶段,其核心是NSF 网的形成和发展,这是因特网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广泛使用的实用阶段。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(NSF)制定了一个使用超级计算机的计划,即在全美设置若干个超级计算机中心,并建设一个高速主干网,把这些中心的计算机连接起来,形成NSF 网。NSF 网是一个3 级分层的互联网,即NSF 主干网、各个区域网和众多的校园网。1990年到1991年,IBM公司、MCI公司和Merit公司共同组建了一个先进网络服务( ANS) 公司,专门为NSF网提供服务。NSF网的形成和发展,使它成为因特网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。与此同时,很多国家相继建立自己的主干网,并接入因特网,成为因特网的组成部分,如加拿大的CA* net、欧洲的EBONENORDUNET、英国的PIPEXJANET以及日本的WIDE 等。
因特网最初的宗旨是用来支持教育和科研的活动,它不是营业性的商业组织,但是,随着因特网规模的扩大,应用服务的发展,以及全球化需求的增长,提出了一个新概念——因特网商业化,并开始建立Alte rNet 网和PSI ( PSInet ) 这些商用IP 网络。为了解决商用IP 网络接入因特网的问题,1991 年宣布了一个解决方案,也就是采用称为商用因特网交换(CIX) 互连点的结构,它由高速路由器和连接各CIX 成员的链路组成,这些CIX 的成员都是网络提供者,而不是网络用户。CIX 创造了更多的商业化机会,从此因特网就不仅是服务于教育、研究和政府部门的了。1994NSF宣布不再给NSF网运行维护经费支持, MCI公司和Sprint公司运行维护,这样,不仅商业用户可以进入因特网,而且因特网的经营也商业化了。
因特网从研究试验的第一阶段到实用于科教的第二阶段,进而到商用的第三阶段的发展,反映了因特网技术和应用的成熟。
全世界已有几万个网络、几百万台计算机接入因特网,它拥有几千万个用户,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。更加重要的是,因特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。它为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,对信息市场的开拓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,已成为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(GII)的原型。
【出处】张效祥.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85月第3.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全数联人才测评中心 ( 京ICP备2024094898号 )

GMT+8, 2025-11-18 06:28 , Processed in 0.094343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版权所有: 全数联人才测评(北京)中心

友情链接: 中华全国数字人才培育联盟 全数联人才测评中心学习平台 全数联人才测评中心存证平台 全数联人工智能专员认证中心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